住過台灣再住英國的人應該都有發現到,其實相較之下,英國人平常不太做回收,或者說回收分類不太仔細,即使有做也做得很隨意,縱使很多環保、健康、自然的思想在英國很倡導,甚至是全球的領頭羊之一,但這些想法也是存在一部分人的思惟之中,不少人根本不在意,這篇我要舉我在英國過去生活一年多來的觀察,提供參考。
自帶咖啡杯寶寶粥省台幣二十元,使用的人卻很少
半年前,我搬到的地方附近有家連鎖咖啡店Pret A Manger,我時常光顧,是間提倡新鮮、有機、健康的咖啡三明治店。以前也偶而去,不過直到搬到那才開始固定光顧,光顧幾週後,我才發現有人拿自己的環保杯,仔細看著價目牌才發現用自帶杯可以省下0.5磅(約20元台幣),一杯2.25磅(約九十元台幣)的拿鐵咖啡馬上打七八折,因為寶寶副食品自己每次都點拿鐵,從來沒注意過這個優惠,省錢又做環保,錯失了很多次機會。但這優惠對英國人並不吸引,以前沒注意到到底有多少人會帶自己杯子去喝咖啡,某一天週六早上,在櫃檯附近坐下觀察,這家需要開到兩到三櫃結帳機時常排隊的咖啡店,大約每半個小時才一個人會使用自帶杯,大家似乎都不太在意那0.5磅,雖然這錢在英國真的是小數目,但就是沒什麼人願意帶個杯子做環保。
即使買一兩個小東西,店員還是問你要買塑膠袋嗎?
在英國超市買東西,通常有分人工或機器自助結帳,不論哪種,都會問Do you need a bag?(你要買塑膠袋嗎?),一個0.05磅/0.1磅(約2元/4元台幣),相較於咖啡自帶杯的0.5磅又更是微不足道的數字,當然絕大部分的英國人都會買塑膠袋。不過,我覺得更納悶的是,有一次我就拿兩個小東西,隨手放口袋就可以,店員還是很制式的詢問要不要買,這就激起我的好奇心,難到英國人就算買個小東西也要買塑膠袋嗎?是的,雖然店員的詢問是被要求的標準流程,但英國人買塑膠袋就是個習慣,通常都會買。我後來看到英國朋友常常買東西,無論多少,都一定買塑膠袋,我看他買巧克力跟飲料,我說你馬上就開來吃,為何又買了袋子,他也說不出所以然,但他就覺得要裝起來。
我覺得家裡有寶寶的嬰兒副食品必備工具就是食物搗碎工具:攪拌棒、調理機、搗泥工具、食物剪。像攪拌棒與調理機是常見的副食品搗碎工具。攪拌棒零件少好清潔、少量食物也能處理,價格相對比較低。調理機結合蒸煮、攪拌與打碎,功能多,一次完成省時方便,價格相對於攪拌棒比較高。另外,像是榨汁器、馬鈴薯壓泥器、蒜頭壓泥器等等,原本在廚房會用的到的搗泥小工具,在製作果泥果汁給寶寶吃時,都派得上用場。當寶寶月齡較大之後,練習適應咀嚼固體食物,選擇一把輕巧好用的食物剪刀剪碎食物,攜帶外出使用也可以用好幾年。寶寶食量不固定是很常見的,所以不管自己準備還是買寶寶粥,都會需要嬰兒副食品分裝盒來保存。建議要選擇有蓋的容器,避免沾染到冰箱和其他食材的味道。選擇無塑化劑、無雙酚A、有經過安全認證的材質。另外,選擇可以冷藏冷凍、耐高溫的容器,加熱方式多元,省時省力。需要外出時,再準備一個食物保溫罐,可以保存加熱過後的食物,也可以直接將嬰兒副食品冰磚擠出帶出門加熱。
英國人居家做回收比例不高
我還記得我在倫敦找到的第一個住所,住宅社區內有一個小屋子專門作為垃圾傾倒,屋內有兩個區域,我直覺一邊放一般垃圾,另一個應該就是放回收,但看似放回收的地方又混著一般類,我問了室友跟社區的人,他們對於我的提問都很納悶,「回收?」「不知道有分類」,後來真的發現,垃圾屋內的區隔只是假象,裡面垃圾根本就沒回收,此外住過兩次台灣民宿,屋主都說垃圾從樓層邊邊垃圾口打開直接丟入,唯一住過需要回收是在約克的時候,另外,住在里茲朋友說他們就分一般垃圾跟回收兩大項,沒其他細分,做得最仔細的是聽到住在倫敦六區朋友,有做回收還且還有細項分類。在台灣的大家很習慣固定時間,垃圾車就會播放給愛麗絲音樂來收垃圾,但在英國很多都是放在家門口,隔天一大早垃圾車才收,幸好英國比較乾燥,蟑螂比較少,不然恐怖程度可能更高一等。
這篇文章並非要全盤否認英國人的環保意識,而是如果認為先進國家就會做好回收分類,環保觀念徹底貫徹日常,到了英國可能會發現,並非如此。即使有優惠,大家還是不願意自帶杯子買咖啡,超市買個小東西,也要花錢買塑膠袋,每日居家垃圾要看地區,有的有回收但沒仔細分類,有些根本不做回收,雖然垃圾集中到垃圾場後有再分類或處理,但提早做好分類再丟垃圾,「隨手」做環保的意識在英國並不高。